2025 年已过半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主线正悄然生变。随着价格战逐渐步入深水区,小鹏、蔚来等车企不再只聚焦于销量规模的扩张,而是集体将目光投向更现实的盈利目标。理想作为率先实现盈利的新势力代表,凭借早期在增程市场的布局和精准的产品定位建立了盈利基础,但目前正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和转型纯电的挑战;零跑汽车则通过性价比策略、全域自研以及快速全球化实现了半年利润转正,正冲刺全年盈利的目标。
小鹏、蔚来、小米迈向盈利关键战
从最新公布的半年财报来看,小鹏、蔚来、小米汽车均在营收、交付、毛利率等关键指标上展现出积极态势,且均将实现盈利的时间节点锁定在了今年四季度,展开了从"求规模"到"要利润"的转变。
据小鹏汽车财报显示,小鹏汽车 2025 年上半年总营收达到 340.9 亿元,同比增长 132.5%,这一营收表现主要得益于其销量的大幅提升,上半年小鹏累计交付新车 197,189 辆,仅用六个月时间就超过了 2024 年全年的交付总量。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值得注意的是,小鹏 MONA M03 车型成为小鹏交付结构中的重要支撑。截至 8 月,该车型累计交付已突破 16 万辆,自上市以来月均交付均保持在 1 万辆以上。
除销量提升外,小鹏在盈利能力方面也有所改善,上半年整体毛利率达到 16.5%,较去年同期提升 3 个百分点,汽车毛利率同比实现翻倍增长,达到 12.6%。
小鹏毛利率的提升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与大众集团合作带来的技术收入增长,上半年该部分收入达 28.3 亿元,同比增长 23.3%,占总营收 8%,显著拉高了整体毛利率水平。小鹏汽车投资副总裁 Charles Zhang 表示,下半年与大众的合作收入有望继续增长,而新拓展的电子电气架构合作收入将在相关燃油车和插电混动车型量产后确认。
另一方面,汽车毛利率的改善还得益于车型结构的调整,二季度小鹏汽车单车收入环比提升 7%,达到 16.4 万元,具体来看,走量车型 MONA M03 二季度销量较一季度环比下降 16.8%,而售价为 17 万 -20 万间的小鹏 G6 自 3 月份焕新以来销量攀升,二季度销量环比增长一倍以上,可见高价位车型占比有所回升。
上半年,小鹏汽车研发开支同比增长 48.6%,达到 41.9 亿元,净亏损 11.4 亿元,较去年同期收窄 56.95%。值得关注的是,小鹏当前现金储备为 475.7 亿元,这为小鹏汽车持续投入研发与市场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对于四季度实现盈利,小鹏管理层展现出较强信心。何小鹏表示,公司经营能力正逐季提高,四季度盈利"不是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
但与此同时,小鹏汽车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 MONA M03、P7+ 等性价比车型,这将对其品牌高端化进程带来一定挑战。下半年,小鹏将借助全新 P7、G7 以及第四季度即将推出的增程版 X9 进一步冲击更高价位市场。何小鹏预计,从 9 月起公司月交付将稳健超过 4 万辆,并希望全新 P7 能进入 20 万级轿车市场前三。
蔚来汽车方面,上半年总营收为 310.4 亿元,同比增长 23.1%。其中第二季度营收 190.1 亿元,环比增长 57.9%,同比增幅为 9.0%。截至 6 月末,公司现金储备为 272 亿元。
图片来源:乐道汽车
从交付表现来看,蔚来上半年累计交付 114,150 辆,同比增长 30.6%。值得注意的是,多品牌战略已开始贡献显著增量:主品牌蔚来交付 74,400 辆,乐道品牌交付 31,900 辆,萤火虫品牌则交付 7,843 辆。其中乐道 L60 保持稳定输出,月均销量超 5000 辆,而乐道 L90 在上市首月即实现交付过万,成为蔚来销量爬升的关键推动力。基于这一表现,蔚来对三季度给出了指引,预计交付量将介于 87000 至 91000 辆之间,同比增长 40.7% 至 47.1%;营收将达到 218.1 亿至 228.8 亿元。
毛利率方面,蔚来第二季度综合毛利率为 10.0%,同比、环比均有所回升。但二季度汽车毛利率为 10.3%,略低于去年同期的 12.2%。在李斌的规划中,蔚来的长期目标是将毛利率提升至 20%,其中蔚来主品牌瞄准 20%,并在此基础上往 25% 努力;乐道品牌毛利率初步目标是 15%,未来将在此基础上争取实现更高毛利,萤火虫则维持在 10% 左右。
尽管蔚来二季度亏损幅度同比、环比均有所收窄,但要实现四季度盈利仍面临不小挑战,李斌也直言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目标"。李斌将这个目标进行了拆解,计划在四季度将月交付推高至 5 万辆。具体来看,乐道 L90 9 月销量预计仍可破万,10 月产能计划爬升至 1.5 万辆;12 月 ES8 产能也有望达到相近水平,再加上萤火虫品牌约 6000 辆的月产能,最高产能可达 5.6 万辆。
除规模提升外,李斌指出毛利率需在四季度要恢复到 16%-17%,同时要将销售管理费用和研发投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据悉,蔚来已在效率优化方面已经采取举措,例如乐道 L60 团队在 4、5 月减员 40%,但销量反而提升 40%。
作为行业新入局者,小米汽车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根据小米集团 2025 年二季度及上半年业绩报告,智能电动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收入达到 213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233.9%,占总营收 18.3%,已成为集团第二大增长曲线。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上半年,小米电动汽车累计交付 15.7 万辆,其中 7 月单月交付首次突破 3 万辆。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 YU7 车型的上市交付,小米汽车平均单车售价从 23.83 万元提升至 25.36 万元,环比增长 6.4%,可见小米汽车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得到优化。
毛利率方面,小米汽车二季度毛利率达到 26.4%,处于行业较高水平。这一数字背后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高端化产品定位,当前小米汽车含税价约 28.6 万元,已进入主流高端市场区间;二是平台化战略带来的规模效应,SU7 与 YU7 系列基于同一平台开发,模块化、标准化程度高,供应链集中带来零部件采购成本有效降低,即便在产能仍在爬升阶段,单一平台已形成可观的规模优势。
小米汽车高毛利率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未来能否维持稳定的订单量,小米管理层在财报会上表示只要产品竞争力足够强,不需要依赖大幅促销,就有望保持良好的毛利率水平。
二季度,小米汽车经营亏损进一步收窄至 3 亿元,但较上一季度减少 2 亿元。雷军在小米 6 月的投资者大会上表示"小米汽车有望在 2025 年第三、四季度扭亏为盈",不过具体时间点尚未最终确定。需要注意的是,截至上半年,小米在新业务(含汽车)上的累计投入已超过 300 亿元,目前仍处于投入期,实现全面盈利仍需时间。
整体来看,小鹏、蔚来、小米汽车均在 2025 年上半年展现出积极的财务走势和运营改善。小鹏凭借与大众的技术合作、持续优化的产品结构以及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展现出较强的盈利前景;蔚来则通过多品牌战略扩大市场覆盖面,但在实现规模效应的同时仍需平衡投入与收益;小米汽车则依托品牌效应打造爆款产品,快速建立成本优势,展现出"后来者居上"的潜力。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盈利能力的强弱将成为决定新势力车企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分水岭。2025 年下半年的业绩表现,或将重新塑造行业格局。
零跑实现半年盈利,理想发力纯电
当小鹏、蔚来、小米仍在追逐盈利目标时,零跑汽车已经率先越过盈亏平衡线。根据零跑汽车最新财报,公司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达到 0.3 亿元,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这一目标的中国新势力车企。基于当前表现,零跑将年度净利润指引上调至 5-10 亿元,并将实现全年盈利定为下一阶段目标。上半年,零跑营收达到 242.5 亿元,同比增长 174%。
推动零跑盈利转正的核心因素是销量的快速增长。上半年零跑销量达到 22.17 万辆,同比增长 155.7%,连续六个月稳居新势力品牌月销量榜首。基于此,零跑将其全年销量目标上调至 58 万辆 ~65 万辆,这意味着,2025 年剩余的几个月里,零跑将冲刺月销 6 万的目标。对于销量预期表现,零跑汽车副总裁李腾飞表示零跑明年可以挑战一百万辆的全年销量目标。
销量的增长大幅摊薄了其单车成本,毛利率由此得到提升。上半年零跑综合毛利率达到 14.1%,相比 2024 年同期的 1.1% 显著提升。李腾飞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零跑下半年毛利率仍有上涨空间,预计全年毛利率将维持在 14% 到 15% 左右。
除开销量规模摊薄成本外,零跑全域自研带来的成本结构优化也是降本的关键点。此前,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表示,零跑整车 60% 以上核心部件坚持全域自研自造,这使得零跑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和适应市场竞争。上半年研发开支达 18.9 亿元,同比增长 54.9%,其中辅助驾驶团队规模及算力资源投入均提升近 100%。公司计划下半年进一步加大投入,专注于端到端和 VLA 技术研发,计划在年底实现城市 NOA 组合辅助驾驶能力。
图片来源:零跑汽车
在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看来,成本效率和国际化的进步是未来车企竞争的胜负手,零跑高速增长的关键也在于此,除开成本效率外,国际化战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2025 年 1-7 月,零跑以 24980 台的出口量稳居新势力品牌出海榜首,7 月欧洲订单量超过 4000 台。首批 B10 车型已于 7 月发往欧洲,计划在 9 月慕尼黑车展正式上市,B 系列第三款车型也将在慕尼黑车展上全球首发。另外,零跑凭借和 Stellantis 集团的合作在海外市场推进本地化组装生产,例如 4 月 18 日双方宣布在马来西亚吉打州的 Gurun 工厂启动零跑 C10 本地化组装项目,未来,零跑还计划进一步于 2026 年底前在欧洲建立本土化生产基地。
作为国内首家实现全年盈利的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在盈利方面具有先发优势。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营收 561.7 亿元,净利润 17.43 亿元。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这一优势得益于理想在增程市场的早期布局和精准定位。理想 L 系列凭借增程技术和家庭定位实现了长期稳定的销量表现,今年上半年,理想累计交付 20.39 万辆,同比增长 7.9%。
毛利率方面,理想汽车第二季度整体毛利率为 20.1%,车辆毛利率为 19.4%,同比分别提升 0.6 和 0.7 个百分点。理想汽车首席财务官李铁表示," Q3 仍能保持 19% 左右的水平"。
对理想汽车而言,纯电产品是其下半年发展重点。首款纯电 SUV 理想 i8 已经开启交付,理想 i6 也计划在本月上市。创始人李想公开表示 2025 年是理想汽车正式进军纯电 SUV 市场的元年,公司设定了在高端纯电赛道实现 " 保五争三 " 的战略目标。具体来看,理想 i8 稳定后目标月销 6000 辆,理想 i6 目标月销 9000-10000 辆,加上理想 MEGA,理想纯电车型的整体月销目标为 18000-20000 辆,其中理想 i6 承担着更为繁重的销量任务。
针对出海,理想在 2025 年也进行了多面布局。在研发侧建立了德国和美国研发中心;在销售渠道侧,正式搭建海外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组建海外团队;在产品侧,目前在研的 2026 年新上市产品都会提前考虑满足海外法律法规要求。
结语:
随着竞争步入下半场,行业的生存法则已从追求销量规模转向实现自我造血能力。理想与零跑率先撞线,小鹏、蔚来和小米虽仍在冲刺,但已通过技术合作、多品牌战略与爆款产品等方式显现出清晰的盈利规划。
然而,盈利并非终点,而是新一轮竞争的门票。接下来,车企不仅需要守住盈利红线,还需不断优化毛利,在品牌高端化、全球化布局、技术等方面持续突围。在这场考验综合体系能力的长跑中,谁能在规模与利润、投入与产出、国内与海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构建长期竞争力,谁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股票投资管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